欢迎访问鄂州市临空经济区网站!

助力临空经济腾飞——鄂州市政协建言临空经济发展纪实

来源: 鄂州市临空经济区     发布时间:2020-01-23

   1月4日至6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鄂州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召开。大会期间,“临空经济发展”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委员们紧紧围绕鄂州“临空经济发展”这一主题,踊跃建言献策。这些发言凝聚着各级政协组织对鄂州临空经济发展的协商成果,闪烁着广大政协委员对临空经济发展的真知灼见。

  加强生态环境管理 推进绿色机场建设

  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明显,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已经将绿色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鄂州机场在满足提供安全、优质服务的同时,需要努力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建造合理环境负荷下安全、健康、高效、舒适的绿色机场成为必然要求。就当前而言,要加强建设期施工场所环境监管。建议成立市级层面的鄂州机场施工扬尘噪声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严格落实施工扬尘治理工作管理方案,明确职责,压实责任。按照环评批复要求,组织环境监理单位进驻现场并开展常态化巡视,建立扬尘治理视频在线监控系统,建立环境保护月度讲评会制度,定期报送扬尘治理信息专报。

  推进临空经济区规划环评工作。随着我市临空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应迅速开展规划环评工作,发挥规划环评在产业定位、建设规模、结构布局方面的指导作用,解决区域内航空港-临空产业-居住空间协调融合发展,强化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理念,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

  建设临空经济区环境监测体系,推进临空经济区环境保护监测基础能力建设,为科学管理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撑。一是建设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制定临空经济区生态环境监测建设方案,基本建成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良好的环境监测技术支撑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在功能上满足各级环境质量状况考核、评价及预警需求。二是严格按照鄂州机场环评报告书要求,开展施工期和运营期环境监测工作,跟踪监测本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实施后的效果、污染物排放强度,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为机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三是积极争取中央、省补助资金支持,建设综合环境管理系统。规划噪声、大气、水环境等综合环境管理系统,实现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质量分析等多种功能整合,推进环境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与精细化。

  组建临空经济区环境监察机构。积极推进网格化环境监管机制建设,加快组建临空经济区生态环境局,设立环境监察机构,明确其监管职责范围。按照“网格化管理、标准式服务”要求配置专业化管理人员,整合现有资源配置,针对目前环境监察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的实际问题,在全市内部调剂编制补充环保执法力量,推动监管执法全覆盖。

  强化机场周边土地利用环境管控。一方面,机场、临空经济区将极大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市化、产业化和枢纽化进程;另一方面,因为机场与城市的距离越近就越方便旅客出行,所以机场的集聚效应很可能会使机场迅速被城市“包围”,从而引起噪声、用地等一系列影响机场发展的问题。因此,建议将机场规划中关于周边区域净空环境、电磁环境、噪声影响等级和范围等纳入城市规划,同时提高机场周边项目准入门槛,从源头上管控机场建设运营与周边土地利用的环境冲突。

  加强临空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

  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临空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而临空产业人才则更是重中之重。从航空产业需求的角度分析,鄂州市航空产业人才紧缺,难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建议通过引进、培养双管齐下,招四方英才为我所用。在政府层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快优化引进各类人才的各项政策,重点强化紧缺型人才的引进与储备。建议优化社保办理、子女教育、配偶就业、人才公寓、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建设鄂州市航空产业人才综合管理平台,优化高端人才“绿色通道服务”,不断提高高端人才的满意度。

  优化人才精细管理。人才管理是人才储备与使用的基础性工作,建议从管理体制改革和思维模式转变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在管理工作上突出“服务”的人才理念,从“服务实际型”出发,建立完善的不同层级航空人才评定与管理制度,建好航空人才人力资源的规划管理平台。另一方面要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人才管理,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和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逐步完善和充实航空人才资源库。搭建航空产业人力资源的共享平台,完善对应的航空人才评定标准和职业生涯规划模块,逐步实现从找工作、实习、入职、继续教育、职业评定到终身规划的多方位一体化管理。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推进鄂州临空经济教育集团建设,搭建服务航空产业发展人才供给的综合性、伴生性平台,积极谋划未来5-20年的人才培养规划与实现路径。按照临空产业发展时序,推动高职院校全面对接航空产业链,建立“校区协同”发展机制。瞄准航空核心产业和关联产业的工作岗位,优化航空物流专业集群的设置与建设,实现人才培养与航空产业的协同发展。强化航空人才在职培训,完善航空人才培训制度。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和个人联合的社会化、市场化的航空产业职业培训运行机制和紧缺人才培训机制,大力鼓励院校、研究机构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加大创新型航空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议会同高校,与国际学院共建供应链管理学院,开设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高端培训、硕士和博士项目,吸引高端物流人才到当地进行继续教育和研发。

  推动经济开发区、临空经济区、综合保税区“三区联动”

  当前,我市空港新城建设势头强劲,机场建设轮廓已现。纵观国内外临空经济区建设,与之相伴的往往都是综合保税区,两者都依托重要交通枢纽而立。前者作为新经济时代发展的“强引擎”,后者作为对外开放的“加速器”,共同构成了经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化的“双平台”。综合保税区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对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对外贸易和扩大就业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综合保税区是体现经济外向度的“风向标”,是依托重要交通枢纽的“高档品”,是推进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必需品”。我市发展临空经济,必须争取到自贸区或综保区政策,当前情况下,优先申报建设空港综合保税区是最合理的选择。

  目前,我市正在加快申报综合保税区。一旦申报成功,我市就有了经济开发区、临空经济区、综合保税区三块金字“招牌”,将成为我市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全方位开放、赢得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平台。从战略定位看,经济开发区、临空经济区、综合保税区必须加强“三区联动”发展,实现要素聚集、优势互补、良性互动。首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议规划建设“陆港”(综合保税区)与“空港“(临空经济区)快速通道,使空港到达转由陆路分拨的货物,能够通过陆港体系实现转运分拨。畅通“陆港”“空港”与各经济开发区及重点产业园区间的快速通道,提高路网之间通达性。建立多式联运的高效集疏运体系,增强物流设施的系统性、兼容性,提高转运分拨效率,实现和满足海、陆、空、铁等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自由转换和多程运输需求。

  加强与武汉海关协作,实现就近报关、多点验放。依托综合保税区,通过电子围网及移动查验等创新手段,在临空经济区建设功能拓展区,为国际中转、国际采购与配送、转口贸易、出口加工、保税物流等提供综合保税服务。推进“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关检联合执法创新。深化和拓展信息共享,积极推动口岸管理相关部门跨部门通关协作,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竞争力。

  实现产业联动。“三区”功能定位不同、政策取向各异,我们在产业选择、招商目标确定上,必须依据主体功能各有侧重,错位竞争。由于综保区围网面积有限,可以将涉税环节和高端服务更多放在综保区内,将适合的加工制造和配套产业项目依据产业规划摆放在开发区和临空经济区。利用开发区的产业基础、技术优势提升综保区加工贸易产品的附加值,做大做强加工贸易。同时,发挥临空经济区“蓝天经济”优势,拓展延伸航空产业链,提高综保区利用国际资源做强产业的能力。

  发展跨境电商。发挥开发区产业优势,引入、培育电商平台企业,为全市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提供平台支持;发挥综保区“境内关外”政策优势,逐步开展进口直购、保税备货等进口模式,利用“保税+跨境电商”建设“国际商品采购与分拨”中心,为全市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提供保税政策支持;发挥临空经济区区位优势,借力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发展对外跨境电商进出口等,为全市跨境电商产业提供航空物流支持。

  记者王永建

责任编辑:                            谈听



主办单位:湖北省鄂州市临空经济区管理委员会 金融违法线索举报电话:027-60670177      网站地图
联系人:汪扬舟      联系电话:027-60670001      地址:鄂州市临空经济区临空大道北侧与燕沙路交汇处临空经济区政务服务中心
鄂公网安备42070402000205号 鄂ICP备05017375号-1      点击总量:
网站标识码:4207000059